开阳县现代山地富硒高效农业产业提升行动方案

进入
老年模式

无障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乡村振兴
开阳县现代山地富硒高效农业产业提升行动方案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为深入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大力发展富硒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推进现代山地富硒高效农业产业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乡村振兴和大力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立足“三区五品”,树牢“两山”理念,按照“北部体验保供、东部赏花摘果、南部品茗康养”的发展思路,推进“四带一园”主导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实施硒与农业融合,注重科技支撑,打造富硒系列品牌,加快农产品加工转换升级,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二)发展定位。依托“硒”资源,做大“硒”产业,紧扣“全国富硒功能农业示范县”的战略定位,围绕“全域富硒+”总目标,推进“硒+农业”“硒+加工业”“硒+康养旅游业”深度融合,构建以北部乡镇为主的“富硒功能农业先导区”,以南部乡镇为主的“富硒农特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以东部、南部乡镇为主的“都市特色药食康养农旅示范区”和“富硒蔬菜、富硒茶叶、富硒水果、富硒肉制品、富硒中药材”的“三区五品”发展格局。

(三)目标任务。到2025年,建成贵阳市主要的生猪、蔬菜保供基地,贵阳市重要的富硒粮油保供基地,打造贵州省富硒“茶、果、药”乡村特色产业示范区、中国富硒功能农业示范区。

——实现一产增加值达56.1亿元,年均增速达7%以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

——农产品加工产值1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到75%;

——新建成12万亩道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农田,全面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基础;

——持续巩固17万亩富硒粮油生产功能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39万亩以上,产量12万吨以上,实现产值 4.3亿元以上,实现主要粮油作物投保率达95%以上。

——建成蔬菜基地40万亩,实现蔬菜产量突破100万吨,实现产值31.3亿元以上;

——生猪出栏突破100万头,家禽出栏突破200万羽,禽蛋产量突破2万吨,牛奶产量突破1.5万吨,水产品产量突破1000吨,实现畜产品产值41亿元以上;

——打造精品茶园、精品富硒水果、中药材基地各10万亩;实现茶叶产量1.1万吨,产值23亿元以上,水果产量10万吨,产值7.2亿元以上,中药材产量 3万吨,产值3.5亿元以上。

二、2021年重点工作

2021年,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压实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一产增加值达44.14亿元、增长7%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一)实施粮食产业提升行动。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注重科技支撑,突出提高单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粮食产量明显提升,撂荒地得到综合利用,实现满栽满种。实现粮食播种面积38.49万亩,总产量11.67万吨,实现粮油产值4.1亿元。1.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坝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优先在粮食主要种植区域建设高标准口粮田,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保持高压态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推进楠木渡镇、宅吉乡为核心的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5万亩,实施米坪乡耕地无障碍生产安全利用联合攻关项目,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项目,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7万亩以上,绿肥种植4万亩以上,建设绿色标准示范园1个;持续推进楠木渡镇、龙岗镇、花梨镇创建样板坝区4个,完善坝区基础设施,推进坝区提质增效。同时,加大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切实保护好耕地。2.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加强优良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积极实施粮食增产、高产创建等工程,实施禾丰乡、龙岗镇、毛云乡、南江乡等乡镇推广“绿色稻+”生态发展模式2.8万亩、绿色防控示范5000亩、稻田养鱼工程5000亩。推进双流镇、硒城街道、高寨乡、永温镇等乡镇脱毒马铃薯种植6万亩以上。在全县推广马铃薯集成应用机耕、起垄栽培、合理密度、适时早播、配方施肥、增施钾肥、绿色防控等技术,积极推广旱地合理间套轮作栽培、机械化生产等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以推广应用超高产杂交水稻组合种为核心,配套应用旱地生态育苗、合理密植、规范化栽插、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水浆调控管理、绿色防控等技术;玉米集成应用机耕、直播、规范化种植、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机收等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完成农业实用技术推广25万亩,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粮食产能和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3.加大粮油政策性保险的投入。全力推进水稻、玉米中央政策性保险投保工作,确保投保率达80%以上。持续推进高梁、马铃薯、小麦、油菜和其它特色粮油的投保工作,确保投保率达60%以上。4.加强粮油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精神,“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储备要求,进一步核定充实地方储备规模,强化政府储备,鼓励商业储备、倡导家庭储备,努力提高储备粮食转换能力。加强市场粮油供应摸排,摸清我县粮油市场供应和储备,确保全县粮食正常供应和储备。(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县金融办、县供销社;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

(二)推进“四带一园”提升行动。1.狠抓蔬菜产业引领示范。以蔬菜产业带(永温<县道>→冯三→楠木渡→宅吉蔬菜产业带)1.64万亩示范点为重点,持续推进永温镇、冯三镇、楠木渡镇、宅吉乡、云开街道打造大白菜、速生菜等时令蔬菜保供基地。依托8000亩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带动楠木渡镇、冯三镇、龙岗镇、高寨乡打造茄果、瓜果、豆类保供蔬菜示范基地;巩固提升龙岗镇、双流镇、高寨乡、南江乡、龙水乡、紫兴街道、硒城街道等乡(镇、街道)打造夏秋喜凉蔬菜2.1万亩;打造云开街道、花梨镇、南龙乡等乡(镇、街道)次早熟蔬菜1.8万亩,支持花梨镇、冯三镇、永温镇、楠木渡镇、双流镇、龙水乡、禾丰乡、南江乡、毛云乡、南龙乡、宅吉乡等乡镇打造辣椒种植基地4.2万亩,构建保供稳价的蔬菜生产体系。加快推进市农投集团在楠木渡镇和南江乡建设2个年产优质种苗1亿株以上的智能化、工厂化育苗中心,在楠木渡镇、冯三镇、龙岗镇、高寨乡建设产地仓储保鲜冷库6个,采后处理及分拣中心6个;坚持“做优做强优势大宗食用菌,做特做精特色珍稀食用菌”发展方向,巩固南江乡、双流镇、高寨乡、硒城街道建立标准化、规模化夏菇生产示范区建设,实现产能3000万棒以上;支持楠木渡镇、龙岗镇、冯三镇、双流镇做大做强羊肚菌单品3000万棒以上。持续稳步推进菌种生产中心建设,支持市农投集团在楠木渡镇建立年产能达3000万棒以上的菌棒生产中心,支持蓝阿秧生物有限公司3000万棒富硒食用菌产业园建设。支持县农投公司推进硒城街道办事处刘育村3000万棒富硒高钙食用菌基地建设。实现蔬菜种植面积35.9万亩,产量55.5万吨,产值21.2亿元。2.狠抓水果产业提质增效。采取“稳规模、重提质、创品牌、推动融合”的方式发展我县精品水果产业。围绕现有种植规模较大的枇杷、桃、李主导树种,打造南江-禾丰-南龙-花梨-龙水富硒枇杷产区、打造花梨-米坪-宅吉桃产区、打造龙水-米坪-花梨-南江-禾丰蜂糖李产区。通过“查缺补漏”方式,支持花梨镇、龙水乡、禾丰乡等乡镇新建蜂糖李基地1000亩;实施花梨镇、龙水乡、米坪乡等乡镇开展蜂糖李后续管护9000亩,形成10000亩的生产规模;鼓励扶持毛云乡、米坪乡、南龙乡等乡镇种植黄桃5000亩以上;支持米坪乡开展低产桃园改造1000亩。同时,做大做强“开阳富硒枇杷”地标产品,引导龙水乡打造龙水蜂糖李区域公共品牌,推进“大数据+精品水果”发展模式,开展赏花、采摘、品果等休闲体验活动,形成果旅融合的产业特色乡镇,全力推进果树产业提质增效。稳定果树种植面积27.95万亩,产量8.58万吨,产值6.62亿元。3.狠抓茶产业融合发展。紧紧围绕“基地巩固提质、加工整合提升、统一品牌打造、联盟抱团发展、拓展营销市场、促进茶旅一体”的发展目标。支持南龙乡、龙岗镇、禾丰乡、南江乡、高寨乡等乡镇实施1万亩低产茶园提质增效建设;以“开阳富硒茶业联合会”为平台,以市场消费导向,根据区域茶叶品种特性、茶园分布和加工技术优势情况,整合全县基地、加工、品牌、营销等资源,支持南龙乡“开阳富硒茶”绿茶和红茶加工中心、“白沙坡手工贡茶传承制作中心”、龙岗镇“开阳富硒茶”白茶、绿茶加工中心、高寨乡“高原富硒茶”白茶、绿茶、花茶制作中心,促进全县茶叶“五统一”的形成(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营销、统一价格)。推动以“开阳富硒茶”为主要品牌的开阳富硒绿茶、开阳富硒红茶、开阳富硒白茶产品标准建设。因地制宜,结合历史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特点,重点打造“南贡茶小镇”、蓝芝茶庄、南贡河茶园、志远生态茶园、益荣茶园、蓝阿秧富硒茶园等茶旅一体化示范样板,茶园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茶园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产加销体系进一步形成,茶文旅进一步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产业融合茶园1.2万亩以上。稳定茶叶种植面积17.03万亩,产量1.05万吨,实现茶叶产值20亿元。4.狠抓中药材产业培育壮大。围绕药食康养的发展思路,以天门冬、黄柏、黄精、白芨等品种为重点,支持仙草农业、健康农业、山春秀、乾藏、鑫江益、翁荣等中药材企业,在紫兴街道、龙岗镇、南江乡、高寨乡、毛云乡、南龙乡等乡(镇、街道),打造中药材产业带1.5万亩;推动贵州山春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紫兴街道建立“定制药园”1个;扶持培育新动能力强的健康农业、仙草农业壮大为龙头企业;重点建成双壶堂药业标准化的中药材初加工基地1个。同时,打造南江乡天门冬,龙岗镇、毛云乡、花梨镇黄柏,南龙乡、紫兴街道黄精,高寨乡金丝皇菊药食康养示范基地,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建设。支持建设一批融合生态农产品种植、旅游观光、食疗、中医民族医疗保健等滋补养生基地。实现中药材种植面积7.25万亩(含野生抚育),产量2.3万吨,产值2.4亿元。5.狠抓畜禽产业恢复提升。以生猪产业为重点,以生态家禽、生态渔业为补充,以“龙头企业+家庭牧场”为发展模式,构建现代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稳固台农、康健、首信等种猪场,建成正邦集团1万头、罗牛山集团1.5万头能繁母猪基地;稳固富之源、农友、闽信等生猪育肥场,持续推进家庭牧场发展,推进正邦32万头生猪育肥场建设;支持冯三镇、楠木渡镇、宅吉乡实施优质母猪增养临时性补贴项目,引种优质母猪1600头。支持南江现代、长生源现代鸡舍全自动生产线改造;加快推进花梨镇设施渔业项目建设;积极引导高寨乡、毛云乡、花梨镇、冯三镇、双流镇等乡镇发展冷水鱼养殖;实施禾丰乡、龙岗镇、永温镇、毛云乡等乡镇实施稻田养鱼5000亩;巩固提升南方乳业龙岗奶源基地建设。同时,推进畜禽养殖基地设施装备配套建设,依托市农投冯三镇、龙岗镇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心建设,提升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畜产品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生态畜牧业体系初步形成。实现生猪出栏60万头,家禽出栏140万羽,禽蛋产量1.4万吨,牛奶产量1.35万吨,水产品产量800吨,畜产品产值25亿元。(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县台产办、开阳兴硒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各乡<镇、街道>)

(三)实施林下经济提升行动。做好全县资源摸底调查,梳理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种植面积和区域,大力推广林菌、林禽、林蜂、林药、林苗、林菜等特色林下产业。支持禾丰乡、高寨乡、硒城街道办等打造林下羊肚菌、灰树花、黑木耳示范点建设;鼓励毛云乡、龙水乡、南龙乡、龙岗镇、高寨乡等乡镇打造林下畜禽养殖示范点建设;引导禾丰乡、南江乡、花梨镇、龙水乡、米坪乡发展林下蜂养殖;支持禾丰乡、高寨乡、南江乡、花梨镇、紫兴街道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同时,引进有实力的林下产品加工企业,扶持本地有潜力的加工企业,推进野生菌、中药材等加工基地建设,加快特色林产品开发,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提高林下经济综合效益。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进一步完善,产业特色化水平明显提升,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和效益实现翻番,逐步实现全域发展林下经济。(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

(四)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围绕生猪、茶叶、精品水果、蔬菜、中药材五大主导产业,延伸“硒+”加工产业链。支持市农投在楠木渡、龙岗等乡镇建设蔬菜分拣初加工基地;支持花梨镇、龙水乡、米坪乡、禾丰乡、南江乡建设精品水果保鲜、冷链、分拣初加工基地;支持正大、南方乳业、农投公司、健康农、苗修堂、山野、台今、粉龙王、馋解香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台湾产业园打造“富硒农产品加工示范区”“龙岗镇精品富硒农业产业加工科研现代产业园”,推进政策、要素、企业、功能为一体的富硒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台湾产业园正大集团100万头生猪屠宰和深加工项目、台农公司20万吨饲料加工厂提升扩能建设、富硒茶精深加工、西兰花“第三代甲基硒”提取提纯加工、富硒高钙食用菌精深加工、天门冬深加工、富硒红薯深加工建设、富硒大米加工等项目建设。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6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到58%。(牵头单位: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台产办;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

(五)实施休闲农业升级行动。结合“四带一园”的产业布局,依托茶、果、药、菜等特色产业,借助区位、交通、生态和富硒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延伸产业链。狠抓“十里画廊”田园乡村休闲农业,发展稻作湿地、农事体验、传承农耕文化,推进长官司、禾锋霖葡萄基地、久事农耕文化体验园、云山茶海精品茶园等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积极配合市农投集团,盘活南江乡苗寨村数谷农场,打造农业科普教育、体验休闲农业。狠抓南龙茶旅康养建设,打造“蓝芝八景”和南贡富硒贡茶休闲体验园,发掘贡茶文化,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推进品茗康养、茶文旅融合。狠抓南江乡、龙岗镇、毛云乡药旅康养基地建设,推进南江仙草药业天门冬、龙岗镇和毛云乡健康农业公司黄柏、黄精等中药材药食康养基地建设;狠抓楠木渡镇蔬菜定制菜园(体验),依托蔬菜保供基地,推进羊肚菌、西红柿、西蓝花等定制菜园建设,积极发展蔬菜定制体验休闲农业;狠抓花梨镇、龙水乡、米坪乡果园赏花采果休闲体验,以桃、李、樱桃等为主,通过举办赏花、采摘、品果等休闲体验活动,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同时,加快推动高寨乡食用花卉产业园建设,打造“以观赏、采摘、制作、茶饮”为主题的康养农旅田园综合示范点。形成东部赏花采果、南部品茗康养、北部保供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打造黔中休闲农业示范县。提升打造休闲农业示范点20个,实现休闲农业收入2亿元以上。(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化和旅游局;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

(六)实施硒产业提升行动。实施“富硒+N”工程,发展“富硒+康养”产业,积极申报“全国富硒功能农业示范县”;持续推动贵州省富硒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启动硒研究中心,与硒谷科技合作筹建共建功能农业国家大数据中心(贵州);围绕西兰花、茶叶、枇杷等开展富硒生物强化技术应用项目,依托硒谷科技,开发具有开阳特色的富硒蛋白产品;以贵州开阳富硒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台湾产业园)为依托,力争引进加工型企业研发富硒功能精深加工产品;开展天然富硒土壤认证工作,不断健全富硒产品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完善富硒产品标识、标牌、产品追溯码等体系;纵深推进富硒品牌建设,充分利用硒谷科技等载体全方位广角度宣传“中国硒州”“中国富硒农产品之乡”品牌名片,力争申报富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个、区域公共品牌商标1个,打造富硒公共产品品牌3个;推进“中国硒街”提档升级,在全国增设“富硒品牌馆”10家,启动富硒产品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建设。(牵头单位:县硒产业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经开区管委会、县委宣传部、县自然资源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县民政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贵州开阳经开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阳兴硒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开阳硒惠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开阳质量计量检验检测中心)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在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乡村振兴指挥部的统筹下,成立富硒特色产业发展专班,明确专人,强化工作统筹协调,细化工作方案和措施,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工作责任。工作推进实行月调度,及时研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大工作推动力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细落实。(牵头单位:县乡村振兴指挥部办公室、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

(二)强化政策支持。加快产业精准招商,引进一批有实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入驻。统筹整合中央奖补、省、市级财政及农业产业项目等资金。创新融资模式,引导金融机构推进金融支持富硒特色产业发展。发挥乡、村两级党组织协调服务功能,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建立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工程,强化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展农业新技术和产品研发,新品种试验示范。制定和完善富硒特色农业产业标准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业政策保险覆盖面。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品牌创建、产销对接、农业大数据建设等。以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推进我县富硒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金融办>、县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

(三)强化督促考核。发挥考核导向作用,把各产业发展成效纳入对乡(镇、街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的实绩考核,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严格落实“月调度、季研判、年考核”的工作机制,县乡村振兴指挥部、县农业农村局会同县督办督查局等县直各部门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牵头单位:县委督办督查局、县乡村振兴指挥部办公室、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